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成为最可爱的人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小心愿 微慈善”系列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

拿着小零食,朱瑶用被烧成畸形的双手使劲撕开。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摄

  2010年5月9日,是朱先生夫妇不堪回首的日子。那天凌晨3点,夫妻俩起早去卖菜,不到4岁的女儿朱瑶在出租屋里睡觉。凌晨6点多,有市民发现4楼浓烟滚滚,大火猛烈。闻讯赶来的母亲冲进火屋把瑶瑶抱了出来,送到医院抢救,被诊断为全身61%面积烧伤。通过媒体的报道帮助朱瑶筹集了不少医药费,住了45天院,脱离生命危险之后,朱瑶再度因为医药费缺乏而出院。

  去年下半年,朱瑶因脸上、双手、双腿、双脚的伤疤多,被多家幼儿园拒收,几经辗转,终于进入丽湖花园的快乐幼儿园读书。

  采访当天,朱瑶高兴地在幼儿园旁的空地上玩耍,不时摸摸父亲几天没有刮的胡子,凑到父亲的耳朵旁说悄悄话。

  记者给朱瑶一包小零食,她把两只藏在袖子里的手伸出来,费力地拿零食,手背上被烧伤的地方可以清晰看见一根根骨头的模样。其父亲朱先生称,孩子还需要动手术,不单是植皮整容,还包括一些防止手脚畸形的手术,费用正在筹集中。出事后,爱心市民,龙岗区妇联、布吉街道妇联等多个部门多次关心看望他们送去慰问金,近日布吉商会会长陈桦更给他们一家捐款10万元,他们一家很是感谢。

  说到愿望,朱瑶自己想要一个玩具小汽车,能够遥控的那种,还想要滑板车,因为可以。(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


活泼的吴海燕很少出门,她希望多些同龄朋友。深圳晚报记者 易芬摄

  10年前,吴海燕刚被抱出产房,父亲就发现她的“独特”,“不会蹬腿,两只手朝背后摆,只能用头顶一顶”。出生第二天,她就被带到儿童医院看病。后来的近10年间,父亲卖了房子,带她四处求医。至今,她身高体重基本正常,头脑聪明,可是手和脚都不会动,她患上的是“多关节挛缩症”,医学上少见且难以治愈的病症。

  2007年后,母亲在商场上班赚钱,姐姐在上初中,父亲吴先生的生意失败后回归家庭,成了她的专职保姆兼老师。父女俩在家,买来小学课本和参考书学习,要上洗手间了,父亲抱着30公斤的吴海燕去。“下课”了,吴海燕就坐上幼儿用的“溜溜车”,在房间里到处游走。

  吴先生说,“上到五年级的课程了,她自学能力强,数学和英语不错,就作文和阅读不行,是……”吴海燕在旁笑着抢话,“是土八路”。吴先生说,近期,残疾人联合会“送教上门”,周末有个木棉湾实验学校的魏老师来给她上课。

  问起有什么愿望,吴海燕说,“我就想跟姐姐一起上学”。吴先生说,他家离公办学校太远,家门口的民办学校收费很贵,只好留在家中自学。

  “这个孩子啊,乐观活泼,就是朋友太少了,没上学,不方便出门,没同龄人跟她玩。”吴海燕留下了她的QQ号码1348338074,希望多些朋友跟她聊天。(深圳晚报记者易芬)


  深圳晚报讯 (记者 王在兴) 21日,32号、33号、34号综管员家庭的小心愿见报后,20多位热心市民致电深圳晚报,希望帮忙圆梦。有十几位热心市民表示愿意帮助32号家庭完成“想要一部榨汁机”的心愿,热心市民朱女士更是一次性向32号家庭捐出3000元善款,钟女士则想一次性满足3个家庭的三个愿望。热心市民马女士看到报道之后,当即前往32号家庭邱创欣家中,将一台榨汁机送给了他。更为不易的是,一年前马女士的儿子也生过一场大病,到现在每月的治疗费用仍高达两三万元,尽管如此,马女士一家还是伸出了援手。

  儿子高昂治疗费挡不住妈妈献爱心

  21日,马女士看到报道后,当天下午就提着榨汁机赶往北大深圳医院,想帮助邱先生完成这个小心愿,没想到邱先生已经做完化疗回到家中。她只好问记者找到邱先生的家庭地址,随即去了他家。将一台榨汁机和600元现金送给了邱创欣。

  关于这台榨汁机,同样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2010年12月,马女士的儿子刚刚14岁,正在读初二,却不幸得了一场大病。焦急之下,马女士通过朋友了解到北京的一家医院可以治疗这种病,于是带着儿子去北京接受治疗。治疗期间,孩子需要补充大量维生素,于是就花1300多元买了个“飞利浦”榨汁机,每天用它榨果汁给孩子喝。后来,马女士又买了一部新的榨汁机,原来的那台就一直放了起来。直到去年8月,马女士儿子基本痊愈,这台榨汁机也就随着他们回到了深圳。“看到晚报的报道之后,想起家里的这台榨汁机,特别有一种想要帮助他的冲动。因为是用过的,送去之前还犹豫了一下。但到邱先生家后,很自然地聊到一起了。这台榨汁机能够发挥作用,我们都挺高兴的。”

  马女士现在暂时没有工作,专心在家照顾静养中的儿子,每个月医疗费都要两三万元,家中的开销都压在了丈夫的肩上。但她儿子看过报道之后,立即从自己的零用钱里取出了300元,马女士又掏了300元,凑了600元的红包给邱先生送了过去。

  “因为儿子也得过大病,感同身受。虽然家里每个月开销也很大,但总体还过得去,没到需要卖房子的份上。我们就想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一起打打气,在精神上鼓励一下。”马女士告诉记者。

  朱女士关注“小心愿”先后捐款8000多元

  50多岁的朱女士曾经是深圳某公司的部门经理,现退休在家。自深圳晚报推出“小心愿·微慈善”活动以来,她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这些困难家庭,并不时奉献爱心。昨天中午,热心市民朱女士将3000元转入“小心愿·微慈善”的爱心账户,想要帮助32号家庭。

  “平时家庭条件还可以,看到别人有那么多困难,我就有一种特别想去帮忙的冲动,能帮多少算多少。周围的朋友也都知道,没办法,我就爱做这种事。”接受记者采访时,朱女士一再表示:“我没什么可采访的,这只是近了一点点微薄之力”。

  朱女士一直在关注着这些困难家庭。仅从年前到现在,就已经捐出去了8000多元善款,每次都会捐出两三千元。“深圳的热心市民很多,能够做些善事,我觉得很温暖。”朱女士还再三叮嘱记者:“一定要保证把钱送到需要的人手中,用到实处。”

  三个小心愿都有热心市民来帮忙

  截至昨天,十多位热心市民致电深圳晚报表示想要帮助32号家庭完成小心愿。在健康机构工作的热心市民陈先生还表示可以为邱创欣的饮食提供一些建议。热心市民张小姐干脆买了个榨汁机,想直接送到北大深圳医院。

  热心市民李小姐有个大码的背背佳,还有两位女士也都想为33号家庭伸出援手。杨小姐则表示儿子有一些玩具,还有一些书,都可以拿出来帮助34号家庭。热心市民钟女士说,她想把榨汁机、背背佳和玩具都买了,完成这三个家庭的小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