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成为最可爱的人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精准扶贫,从解决贫困户最迫切的困难开始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8

汕尾市华侨管理区饶湖办事处第一社区,社区居民主要种植荔枝、龙眼、红杨桃等经济作物,经济生产相对单一。上世纪80年代初期经济效益尚好,近年来这些作物在广东大量种植,果多价贱,经济效益转差,加上作物受气候影响大,很多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杨鹏是深圳市纪委派驻到这里的工作队队长。自去年5月23日驻村以来,工作队与管理区领导、社区“两委”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帮扶项目,给社区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扶贫不忘历史

保留社区农场归侨遗迹特色

第一社区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有很多农场归侨遗迹。上个世纪50年代初,27名归国华侨来到这个当时叫陆丰华侨农场的地方,没有人烟、没有路,野狼倒不时出没。他们带着锄头,住在旧祠堂破庙中,凭着干劲和智慧,一锄头一锄头地垦荒。27把锄头的故事因此流传下来。

工作队和社区“两委”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是让这些有历史故事的地方保留它原来的样子。

魏荣端任第一社区党支部书记已是第11个年头。对这一片土地,魏荣端有着很深的感情。拓荒牛曾经居住过的屋子早已印迹斑驳沦为危房,有人曾想出高价买走,他们没有答应。有了扶贫资金,社区准备将这个地方修整恢复原貌。

距“两委”办公楼约100米路口处有4棵椰子树,是由归国华侨带回来种植的,至今已经60多年了。周边水土流失严重,存在倒伏的危险。目前,社区已对椰子树周边进行硬底化,设置护树围栏及坐台,除保护侨区历史遗迹外,也可以让村民们休憩。

460米助侨路让80岁老人热泪盈眶

社区里有一个住着200多人的“越南小村”,大多数都是从越南回来的华侨。

去年12月8日,对“越南小村”来说,是一个不一样的日子。这一天,诞生了一条“助侨路”。

几十年来,村口一直有一条说起来连路都算不上的“路”,路面不是荒草就是泥砂。一到下雨,整条路就被冲成了水沟,老人小孩都不敢走。

工作队和社区“两委”决定为“越南小村”修一条水泥路,工程投资32.8万元,全长460米。除了将砂土路段进行硬底化,同时还建造3条排水沟、2个涵管,大大改善了“越南小村”村民的出行状况。

施工的一个月里,村民们像过节一样高兴。竣工那天,80多岁的郭仕典老人激动得不行:“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条路变成水泥路!”

解决贫困户最迫切的困难

第一社区里通讯信号不好,经常都是“无服务”状态。问工作队队长杨鹏:这里生活艰苦吗?他淡淡地答:来这里不都是这样嘛。

这个1979年出生的江西小伙话不多,有些腼腆,看着镜头就发怵。

然而在14岁女孩伍雯琪眼里,杨鹏绝对是个温暖的人。

2003年出生的伍雯琪来自一个低保贫困户之家,家里四姐弟,伍雯琪排行老二,因患腭裂致哑。她的妈妈林正群1979年从越南回国,与同是越南归侨的伍李保结婚。夫妻二人身体不好,没有什么劳动能力,带着4个孩子,生活一直非常困难。最让人心痛的是,身体的残疾给雯琪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她孤僻、内向,不敢看人,不会说话,发出来的声音也听不清在讲什么,吃东西经常直接从鼻子流出来。10年前,一位热心的长者帮雯琪联系过北京的一家医院,资料寄过去了,但12万元的手术费,却让这个家庭陷入绝望。

雯琪一天天长大,离手术的最佳时期越来越远。雯琪让妈妈带她去看病,妈妈说,我没钱啊。雯琪说,等我长大了去打工,就有钱看病了。

工作队把林正群家的情况反映给上级。深圳市纪委、汕尾市华侨管理区领导亲自指导对林正群家“一户一策”的制定。在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经审核精准识别,林正群被列为低保贫困户,每月发放低保金500元。

2017年初,工作队探访获悉,港大深圳医院正对唇裂、腭裂患者开展免费医疗活动。扶贫工作队、深圳市纪委派驻卫生计生系统纪工委与港大深圳医院加强沟通联系,努力争取名额,为伍雯琪进行了全过程免费检查、治疗。5月6日,雯琪进行手术,13日复查无异常,腭裂手术成功!小女孩终于可以慢慢学习讲话、正常进食了!对她来说,人生有了更多的快乐和希望。

林正群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她最真挚的感激:“我们什么也不懂,多亏了杨队长他们!”

工作队和社区“两委”想要做的还有很多:把老茶厂改造成印红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组织贫困户开展生产合作;使用现代烘干技术,对荔枝、龙眼、红杨桃等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发展优势产业和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