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讯 (记者 余瑶 秦瑶) 6月17日,由22人组成的采访团返回深圳。为期6天的“深圳网络媒体百色河池行”结束了。6天来,深圳网络媒体采风团不仅看到了扶贫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实际收益,更是狠狠领略了一把广西山水风光。秀丽的山峰,雄伟的瀑布,瑰丽的溶洞……一切都那么让人流连忘返。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十三五”时期粤桂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相关安排,广东对口帮扶广西由深圳负责实施,重点帮扶百色市、河池市。
2016年9月,广东省第二扶贫协作工作组入驻百色、河池两市展开工作,至今已有9个月。工作组进驻以来,搬迁修路,安置移民,修缮学校开展教育扶贫,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种芒果,种核桃,养兔子,编藤条……
通过媒体采风团的实地走访,让我们一起看看深圳精准扶贫给当地带来的新变化。
百色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全市共辖12个县(市、区),总人口413万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回族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壮民族布洛陀文化、黑衣壮文化、壮族织锦文化、北路壮剧文化、壮族嘹歌文化等,被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田阳县:
“异地搬迁+农林生态扶贫”
让村民脱贫
从机场出来,沿着蜿蜒的公路行驶约半小时,深晚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田阳县。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是区定贫困县。全县有贫困村52个,贫困人口达到50219人,贫困发生率为15.99%。田阳县的很多贫困户都是因为原居住地石漠化严重、生存条件恶劣而致贫,为了帮助村民脱贫,易地搬迁成为政府部门主推的手段之一。
采访团参观了位于田阳县的“老乡家园”,这是易地搬迁居民们的新家。走进“老乡家园”,映入记者眼帘的就是一排排高大的住宅楼,园内街道干净整洁,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大型超市以及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几位上了年纪的居民正在悠闲地聊天。 “原先我们是在石头缝里种庄稼,住高楼想都不敢想。”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据了解,“老乡家园”占地约2500亩,总投资约30亿元,分三期建设,计划至2017年底安置约12696户53000人(含安置凌云县约2200户10000人)。目前,已有11000户约49000名群众报名到“老乡家园”。
田阳县常委、副县长唐敏红告诉记者,搬迁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有政府补助,一些老人仍不愿离开故土,为此政府部门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确保了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唐敏红是深圳市南山区派驻到田阳县帮扶的挂职干部,他2016年到职后主导并推进了县内贫困群众搬迁入住“老乡家园”的工作。
“移得出,还要留得住、能致富。”唐敏红说。为了解决移民的后顾之忧,“老乡家园”在设计之初就为村民们想好了出路。
园内移民群众可享有安置房产权、金融扶持、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扶持、教育扶持等配套政策红利。同时,邻近的深百众创产业园、20万亩芒果扶贫产业园区、新山铝产业示范园等可提供近3万个就业岗位,会优先安排“老乡家园”的居民就业。此外,田阳县还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各色水果实现增收。如果顺利的话,他们每月的收入能达到2000元~3000元。
田东县:
人才培育与种植养殖一手抓
接下来,深晚记者来到了素以“芒果之乡”著称的田东县。这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记者首先到达了田东县职业技术学校,雨中的校园十分安静,校舍宽敞而干净。在教学楼一楼的汽修维修专业实训中心,记者看到几名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拆卸车轮。17岁的学员小兰告诉记者,他初中毕业后就在这学习汽修,已经学了两年,再过半年就可以外出实习,学习期间学费全免,每年还能拿到3000元的生活补助。“很开心能免费学习自己喜欢的汽修专业,学成后就能为家里赚钱了。”小兰说。
2015年,田东县职业技术学校被定为自治区农民工培训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年龄在16岁到60岁的当地人均可报名免费学习和培训。“我们每年可为企业用工培训5000人次以上,输送技术工人2000多人。”罗校长说。就在去年,结对帮扶田东县的深圳市坪山区就向该校提供了1000万资金,并促进深圳第二技术学校与该校的交流,招收20名田东学生去深圳学习,深圳部分企业还在田东召开专场招聘会。
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田东县还大力发展芒果种植。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右江河谷腹部,亚热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芒果种植。
平马镇的文设芒果庄园由当地村党支部书记黎文设创建。黎文设种植芒果近20年,从最初酸涩的本地芒果到由台湾引进的大小台农大规模种植,他也成为了芒果专家。文设庄园内的芒果树高度大约两米,奇异的是一棵树上结的果子却又五颜六色大小不一。青色的台农,黄色的金煌芒,还有红的泛紫的桂七。黎文设告诉深晚记者,这些芒果都是嫁接的,只有嫁接的芒果才会好吃。芒果怕风,一般种植在背风坡。今年6月初,田东县的一场冰雹就摧毁了很多果农的芒果树。黎文设表示,由于冰雹来临时芒果刚刚挂果,受灾地区的果农损失惨重,整个田东县今年芒果产量至少降低30%。
自己富裕也不忘带动村民脱贫,当采摘季来临时,黎文设的果园就会雇佣村民来帮忙,一人一天能挣200多元。此外,黎文设还一直无偿向周围村民传授技术和信息,并向1000多户贫困户赠送了共计约30万棵芒果树苗。
田东县委宣传部的小莫,也是芒果种植的受益人之一。小莫本身不种芒果,但她对芒果的品种了然于胸,电商平台的兴起,让田东人再也不愁销路。小莫记得,一次一位电商老板因为进行天猫聚划算活动,一下子要了30多万斤芒果,那天全县的芒果价格飞涨。小莫笑着说:“田东有40多种芒果,几乎人人都对芒果的习性有所了解。芒果收获的季节,早晨不要出门,因为路边的店铺与车道之间的空地上早已摆满了芒果,每个人都在打包发货。芒果种植对田东的影响真的太大了。”
靖西市:
依托旅游资源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6月14日,在山间行驶约两个小时后,深晚记者到达了靖西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靖西市是一个县级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总人口67万,壮族人口占99.4%。全市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9℃,四季如春,且辖区内景区繁多,景色优美宜人。当地依靠大力发展旅游业,成功帮助一些村民脱贫增收。记者先后走访了靖西的旧州、鹅泉、通灵大峡谷等景区,切实体会了一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好漂亮啊!”刚一踏入旧州古城,同行人群中便传来一声惊叹。只见一条古朴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传统民居,屋后环绕着几座秀丽的小山峰,道路的尽头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架着石桥,岸边还修了小阁楼,河水流淌而过,也将周遭景物的倩影倒映在水面上。走在旧州城内,随处可见穿针引线制作绣球的妇女,时光似乎也在这一针一线中被缝住,以至于忘记了前行。旧州因绣球而闻名于世,也被称为绣球街,这里现有5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都参加到绣球的制作中,旧州城年产绣球约30万个,绣球制作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一位正在制作做绣球的姑娘告诉记者,她一天能做三对绣球,一对最小号的绣球卖15元,很多游客来此都会带上几对回去。
如果说旧州的美是人间岁月静好,那鹅泉的美则带着仙境的气息。由万寿菊和格桑花组成的大片花海包围着蜿蜒的鹅泉,鹅泉泉水四季不涸,水清如镜,鱼虾在水中自在穿梭,这里亭台楼阁遍布,空气中带着花香,耳边听得到虫鸣鸟叫和潺潺水声。从高处俯瞰,整个鹅泉景区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景区负责人介绍称,鹅泉的美一直不被外界知晓,其实有点可惜,近两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该区的扶持力度,景区相关配套设施也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一睹“仙境”之美。
河池
又名金城江,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南出海大通道穿境而过,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境内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是“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交汇的枢纽。同时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河池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2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
巴马县:
长寿之乡吸引无数“候鸟人”
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地”的巴马是此次行程的第四站。巴马瑶族自治县属于广西河池市,全县总人口30万人,居住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86.95%,瑶族人口占14.39%。
巴马最为壮观的石灰岩溶洞“百魔洞”位于坡月村,由于其内风景瑰丽,有着庞大的石塔群,负氧离子充足,也是“候鸟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巴马“长寿之乡”的美誉吸引了无数外地人来此休养。“候鸟人”便是当地居民对来此地暂居休养人群的称谓。据了解,2016年在巴马居住3个月以上的“候鸟人”达到了12万人次。因此,医疗资源不足成了巴马迫在眉睫的问题。
6月15日,巴马刚下过一场雨,坡月村的道路泥泞,由源源不断涌出的泉水汇聚而成的大河也浑浊不堪。记者团一行来到位于坡月村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站,54岁的钟女士正和两个朋友一起在看诊,这是她第三次来巴马。钟女士说这里空气清新,便于疗养,带好自己要用的药便可以住上两三个月。急救站的主任医师黄铎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有13名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均由深圳捐赠。2016年深圳市提供财政性帮扶资金960万元,帮扶巴马人民医院购置了功能科、检验科及手术室等医疗设备项目。
除了财政性帮扶,深圳爱心人士也曾多次深入巴马贫困山区及中小学捐资捐物。2016年春节,深圳市组织发动了50家企业定向巴马开发岗位,聘用巴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42人;组织八桂工匠——深圳市建筑业协会进行建筑铝合金模板安装培训,就业第一批贫困对象22人,第二批10人;其他深圳企业也积极响应,更加主动接纳巴马县贫困农民工,不断提高贫困户收入。
都安县:
“挪穷窝”才能脱贫致富
随后,深晚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第五站——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由于过度砍伐,这里的山清瘦贫瘠,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总能看到漆黑的山体裸露。都安县内石山纵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成本最高、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
都安县大兴镇九香瑶族新村的居民们是在2012年从“山上搬到山下”的。新村60户人家都在二级公路旁边拥有一套占地70平方米的房子。而房子后面的山上,就有着他们种下的毛葡萄,山脚下的新村里还间或种满了核桃与中草药。今年,刚好是核桃第一年挂果,不少核桃树上已经挂上了碧绿的果实。
这里种植的毛葡萄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的葡萄品种,个头小,极酸,主要用于葡萄酒酿造。近年来,毛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也成了都安县的特色品牌。
正值夏季,整个山坡上都能看到矗立的水泥柱,它们之间早已爬满了葡萄藤。虽然已经修建了一条上山的栈道,但由于山坡陡峭,新村的居民们目前仍然用马匹才能将所需要的材料运上半山腰,再用人力搬运。同时,由于地处岩溶地区,地表难以储水,便形成了“地下水悠悠,地上渴死牛”的现象。在爬满葡萄藤的山坡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蓄水池,现在正值雨季,是存储灌溉用水的好时期。这些雨水将会支撑果农们度过秋冬季节。如无意外的话,今年年底,这批毛葡萄可以为果农带来每亩6000元的收益。
40岁的瑶族汉子蒙高德与九香瑶族新村的居民们处境相似。一年前,下坳镇加八村的蒙高德和妻子带着4个儿子住在石头为底基的土坯房里。从蒙高德现在居住的车家庄驱车行驶8公里,下车步行两小时,才能到达加八村。加八村村内一共13户人家,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的土地,仍有11户没搬迁。
蒙高德的新家是一栋两层半的独立小楼,门前是一个篮球场。蒙高德及其他99户搬下山的居民所住的“老乡家园”耗资4500万元,均为深圳市对口帮扶都安的帮扶资金。
蒙高德家的大厅里已经摆满了编好的藤编篮。村里的妇女和老人从蒙高德家领走材料加以编织,每天能够收获45元的手工费。蒙高德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班,加上村内百香果种植的收入,蒙家每月能够收入4000多元。2017年,蒙高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蒙高德笑容憨厚,他说:“现在,原来那些村里人看到我现在过得好也都想搬出来了。”为了让搬下来的居民安居乐业,当地政府积极联系深圳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并鼓励村民们将房子的第一层作为贫困户产业用房,用以增加家庭收入。
环江市:
安置移民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
移民需要安置,环江毛南自治县便是全国最大贫困人口接收安置县,1993年以来,先后接收安置了都安、大化、东兰3个县6万贫困人口。这里也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深圳市福田区结对帮扶的地点之一。
位于大安乡的可爱村便是一处移民安置点。可爱村原本并不可爱,它距离大安乡政府13.5公里,全村140户人分散成35个自然屯零零星星散布在大石山里。村民运行物资全靠肩挑背扛。2011年,该村人均收入仅2092元,只有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不到。
2012年,环江县大安乡被确定为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区,可爱村被列为“整村搬迁”项目推进。2014年2月,新的可爱村出现了,距离大大安乡政府驻地3公里。3年来,可爱村居民通过大力发展种植红心香柚和在原居住地种植核桃,结合劳务输出和生产可爱生态豆腐、米酒等“短平快”项目,同时引进老板在生活区建立“飞鹰野战营”娱乐项目,并完善烧烤区,促进新村旅游开发,使移民新村逐步走向美食、休闲、宜居、宜旅、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2016年,全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413人减少到2016年的22人,减贫速度是历年的5倍。
环江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毛南族文化。毛南族文化中最有特点的是傩面具(木面具),傩面具全套共36副,按诸神属性雕刻出来,或金刚怒目,或慈眉善目,极其传神,凸显出精湛的雕刻技艺。36 副面具是整个民族信仰高度集中且最易于识别的文化象征。如“家仙”傩神,体现了毛南族的祖先崇拜;“师公”面具则将扮演傩神的师公(艺人)从凡人提升至神仙地位,表达了毛南族人对师公身份的尊敬……
在毛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傩面具更是无处不在。过去,乡民们习惯将傩面具置于屋内大堂,与祖先牌位供放一处,面具即表示神仙的牌位。现在,乡镇里每家每户的大堂入口的左边墙角处,都供奉着素有“毛南族财神”之称的傩神灵娘的牌位。毛南族每对生育了孩子的夫妇,必须举行“肥套仪式”,来答谢万岁娘娘送子之恩。肥套仪式隆重神秘,一般举行三天三夜,焚香诵经跳傩面舞,宰杀牲畜禽类,宴请宾朋亲客,仪式堪比结婚一样隆重。
然而,这种精湛的雕刻技艺正在逐渐失传,毛南山乡地区制作傩面具的民间艺人仅有两位,他们是方振国与谭信慈。据方振国回忆,方家制作的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不长,起始于清代,由其祖辈方太群开始,传至近代方启秀(方振国祖父)、方孔状(方振国之父)、方振国、方文展(方振国之子)。6月17日,深晚记者见到了正在制作傩面具的方文展,他身前有10多幅面具,大小不一,最小的仅有巴掌大,只能用于观赏。
方文展是方家第五代傩面具制作者,年纪还很轻。方文展眼神专注,连旁人叫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他不善言辞,回答问题会习惯性低下眼睑。方文展身穿蓝色毛南族服装,左手持一块恩木,右手拿着两指长的刻刀,正在雕刻面具的鼻子。如无意外,他手上正在雕刻的面具将会如同他的父亲一样被各地人士收藏,也因此将广西毛南族文化带往全国各地。
靖西市:
依托旅游资源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6月14日,在山间行驶约两个小时后,深晚记者到达了靖西这座风景如画的城市。靖西市是一个县级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总人口67万,壮族人口占99.4%。全市平均海拔800米,年平均气温19℃,四季如春,且辖区内景区繁多,景色优美宜人。当地依靠大力发展旅游业,成功帮助一些村民脱贫增收。记者先后走访了靖西的旧州、鹅泉、通灵大峡谷等景区,切实体会了一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好漂亮啊!”刚一踏入旧州古城,同行人群中便传来一声惊叹。只见一条古朴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传统民居,屋后环绕着几座秀丽的小山峰,道路的尽头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架着石桥,岸边还修了小阁楼,河水流淌而过,也将周遭景物的倩影倒映在水面上。走在旧州城内,随处可见穿针引线制作绣球的妇女,时光似乎也在这一针一线中被缝住,以至于忘记了前行。旧州因绣球而闻名于世,也被称为绣球街,这里现有5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绣球,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都参加到绣球的制作中,旧州城年产绣球约30万个,绣球制作已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一位正在制作做绣球的姑娘告诉记者,她一天能做三对绣球,一对最小号的绣球卖15元,很多游客来此都会带上几对回去。
如果说旧州的美是人间岁月静好,那鹅泉的美则带着仙境的气息。由万寿菊和格桑花组成的大片花海包围着蜿蜒的鹅泉,鹅泉泉水四季不涸,水清如镜,鱼虾在水中自在穿梭,这里亭台楼阁遍布,空气中带着花香,耳边听得到虫鸣鸟叫和潺潺水声。从高处俯瞰,整个鹅泉景区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景区负责人介绍称,鹅泉的美一直不被外界知晓,其实有点可惜,近两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该区的扶持力度,景区相关配套设施也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一睹“仙境”之美。
河池
又名金城江,地处广西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国家“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南出海大通道穿境而过,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咽喉要塞,境内资源丰富,物华天宝,是“南贵昆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交汇的枢纽。同时是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河池是一座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21万人,占总人口的83.6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
巴马县:
长寿之乡吸引无数“候鸟人”
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地”的巴马是此次行程的第四站。巴马瑶族自治县属于广西河池市,全县总人口30万人,居住着瑶、壮、汉等1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86.95%,瑶族人口占14.39%。
巴马最为壮观的石灰岩溶洞“百魔洞”位于坡月村,由于其内风景瑰丽,有着庞大的石塔群,负氧离子充足,也是“候鸟人”最为集中的地方。巴马“长寿之乡”的美誉吸引了无数外地人来此休养。“候鸟人”便是当地居民对来此地暂居休养人群的称谓。据了解,2016年在巴马居住3个月以上的“候鸟人”达到了12万人次。因此,医疗资源不足成了巴马迫在眉睫的问题。
6月15日,巴马刚下过一场雨,坡月村的道路泥泞,由源源不断涌出的泉水汇聚而成的大河也浑浊不堪。记者团一行来到位于坡月村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医疗急救站,54岁的钟女士正和两个朋友一起在看诊,这是她第三次来巴马。钟女士说这里空气清新,便于疗养,带好自己要用的药便可以住上两三个月。急救站的主任医师黄铎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有13名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均由深圳捐赠。2016年深圳市提供财政性帮扶资金960万元,帮扶巴马人民医院购置了功能科、检验科及手术室等医疗设备项目。
除了财政性帮扶,深圳爱心人士也曾多次深入巴马贫困山区及中小学捐资捐物。2016年春节,深圳市组织发动了50家企业定向巴马开发岗位,聘用巴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42人;组织八桂工匠——深圳市建筑业协会进行建筑铝合金模板安装培训,就业第一批贫困对象22人,第二批10人;其他深圳企业也积极响应,更加主动接纳巴马县贫困农民工,不断提高贫困户收入。
都安县:
“挪穷窝”才能脱贫致富
随后,深晚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第五站——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由于过度砍伐,这里的山清瘦贫瘠,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总能看到漆黑的山体裸露。都安县内石山纵横,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九分石头一分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成本最高、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县。
都安县大兴镇九香瑶族新村的居民们是在2012年从“山上搬到山下”的。新村60户人家都在二级公路旁边拥有一套占地70平方米的房子。而房子后面的山上,就有着他们种下的毛葡萄,山脚下的新村里还间或种满了核桃与中草药。今年,刚好是核桃第一年挂果,不少核桃树上已经挂上了碧绿的果实。
这里种植的毛葡萄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培育出的葡萄品种,个头小,极酸,主要用于葡萄酒酿造。近年来,毛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也成了都安县的特色品牌。
正值夏季,整个山坡上都能看到矗立的水泥柱,它们之间早已爬满了葡萄藤。虽然已经修建了一条上山的栈道,但由于山坡陡峭,新村的居民们目前仍然用马匹才能将所需要的材料运上半山腰,再用人力搬运。同时,由于地处岩溶地区,地表难以储水,便形成了“地下水悠悠,地上渴死牛”的现象。在爬满葡萄藤的山坡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蓄水池,现在正值雨季,是存储灌溉用水的好时期。这些雨水将会支撑果农们度过秋冬季节。如无意外的话,今年年底,这批毛葡萄可以为果农带来每亩6000元的收益。
40岁的瑶族汉子蒙高德与九香瑶族新村的居民们处境相似。一年前,下坳镇加八村的蒙高德和妻子带着4个儿子住在石头为底基的土坯房里。从蒙高德现在居住的车家庄驱车行驶8公里,下车步行两小时,才能到达加八村。加八村村内一共13户人家,因为不想离开自己的土地,仍有11户没搬迁。
蒙高德的新家是一栋两层半的独立小楼,门前是一个篮球场。蒙高德及其他99户搬下山的居民所住的“老乡家园”耗资4500万元,均为深圳市对口帮扶都安的帮扶资金。
蒙高德家的大厅里已经摆满了编好的藤编篮。村里的妇女和老人从蒙高德家领走材料加以编织,每天能够收获45元的手工费。蒙高德在附近的建筑工地上班,加上村内百香果种植的收入,蒙家每月能够收入4000多元。2017年,蒙高德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蒙高德笑容憨厚,他说:“现在,原来那些村里人看到我现在过得好也都想搬出来了。”为了让搬下来的居民安居乐业,当地政府积极联系深圳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并鼓励村民们将房子的第一层作为贫困户产业用房,用以增加家庭收入。
环江市:
安置移民与开发旅游资源优势
移民需要安置,环江毛南自治县便是全国最大贫困人口接收安置县,1993年以来,先后接收安置了都安、大化、东兰3个县6万贫困人口。这里也是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是深圳市福田区结对帮扶的地点之一。
位于大安乡的可爱村便是一处移民安置点。可爱村原本并不可爱,它距离大安乡政府13.5公里,全村140户人分散成35个自然屯零零星星散布在大石山里。村民运行物资全靠肩挑背扛。2011年,该村人均收入仅2092元,只有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不到。
2012年,环江县大安乡被确定为河池市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区,可爱村被列为“整村搬迁”项目推进。2014年2月,新的可爱村出现了,距离大大安乡政府驻地3公里。3年来,可爱村居民通过大力发展种植红心香柚和在原居住地种植核桃,结合劳务输出和生产可爱生态豆腐、米酒等“短平快”项目,同时引进老板在生活区建立“飞鹰野战营”娱乐项目,并完善烧烤区,促进新村旅游开发,使移民新村逐步走向美食、休闲、宜居、宜旅、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2016年,全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413人减少到2016年的22人,减贫速度是历年的5倍。
环江县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毛南族文化。毛南族文化中最有特点的是傩面具(木面具),傩面具全套共36副,按诸神属性雕刻出来,或金刚怒目,或慈眉善目,极其传神,凸显出精湛的雕刻技艺。36 副面具是整个民族信仰高度集中且最易于识别的文化象征。如“家仙”傩神,体现了毛南族的祖先崇拜;“师公”面具则将扮演傩神的师公(艺人)从凡人提升至神仙地位,表达了毛南族人对师公身份的尊敬……
在毛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傩面具更是无处不在。过去,乡民们习惯将傩面具置于屋内大堂,与祖先牌位供放一处,面具即表示神仙的牌位。现在,乡镇里每家每户的大堂入口的左边墙角处,都供奉着素有“毛南族财神”之称的傩神灵娘的牌位。毛南族每对生育了孩子的夫妇,必须举行“肥套仪式”,来答谢万岁娘娘送子之恩。肥套仪式隆重神秘,一般举行三天三夜,焚香诵经跳傩面舞,宰杀牲畜禽类,宴请宾朋亲客,仪式堪比结婚一样隆重。
然而,这种精湛的雕刻技艺正在逐渐失传,毛南山乡地区制作傩面具的民间艺人仅有两位,他们是方振国与谭信慈。据方振国回忆,方家制作的毛南族傩面具的历史不长,起始于清代,由其祖辈方太群开始,传至近代方启秀(方振国祖父)、方孔状(方振国之父)、方振国、方文展(方振国之子)。6月17日,深晚记者见到了正在制作傩面具的方文展,他身前有10多幅面具,大小不一,最小的仅有巴掌大,只能用于观赏。
方文展是方家第五代傩面具制作者,年纪还很轻。方文展眼神专注,连旁人叫他的名字也没有听到。他不善言辞,回答问题会习惯性低下眼睑。方文展身穿蓝色毛南族服装,左手持一块恩木,右手拿着两指长的刻刀,正在雕刻面具的鼻子。如无意外,他手上正在雕刻的面具将会如同他的父亲一样被各地人士收藏,也因此将广西毛南族文化带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