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在这一点上,有良善之城美誉的深圳,不应也不会落后。
3月21日是“世界唐宝宝(唐氏综合征患者)日”,不久后的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两个特殊节日把一向沉默的特殊群体推上台前。
特殊群体牵涉着特殊教育的现状与愿景。只有发达的特殊教育才能让特殊群体更好地适应社会,使之尽量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获得幸福与尊严。和很多城市的情况一样,深圳的特殊教育也曾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截至2016年9月,深圳仍然只有一所市属特殊教育学校,即1991年建校的深圳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元平特校。这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独苗在20多年间帮助大批深圳的特殊儿童实现生活自理,融入社会。而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元平特校以及补充特校的特殊教育班、资源教室已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详见12版~13版)
近两年来,特殊教育的窘境引起深圳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实,逐步得到缓解。2015年,深圳市教育局出台《深圳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5~2016年)》,要求福田、罗湖、南山、宝安、龙岗各建1所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特校,盐田区和各新区建设特校或在普通中小学设置特教班、资源教室,一时间形成特殊教育单位遍地开花之势。从2016年9月开始,包括福田特校在内,一批特校和特教班陆续投入使用,很多特殊孩子得以就近入学。
特殊人群尤其是特殊孩子,比正常人群更应该得到温暖的制度性呵护。生活中的不幸可能随时降临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一点往往超出人力可控,但健全的社会有责任为人们提供一种基本安全感,即每个人都知道一旦不幸降临,自己能获得相应的照顾,以及社会的关怀和帮助。对于社会而言,如何对待特殊群体,从根本上体现一个社会的良知、善意与文明程度。围绕特殊人群提供尽可能全面、细致的帮助和关怀是国家和国民的应尽之责。
特殊教育的建设,特殊教育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5~2016年)》的实施固然在短期内收获了成效,解决一大批特殊孩子就近入学的问题。但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实现特殊人群与社会的自然融入、平等相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能量、创造社会价值,依然任重而道远,远非设置特殊教育机构、提供相关资源即可完成这一社会关怀使命。
比起正常的教育形态,特殊教育本质上更接近于天使教育。特殊孩子比正常孩子更加敏感脆弱,对他们的教育需要付出更多的温情、关怀和社会资源。特殊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教会这些孩子生存的技能,更要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和自强。让他们有勇气和信心主动融入社会,而不是被动裹挟进入社会体系。与此同时,正常的教育体系中也应加入相应的特殊教育成分,让正常人学习如何对待社会上的特殊人群,加深对他们的理解,了解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树立平等和尊重的理念。
在纷繁的舆论场上,特殊人群往往是沉默的小众。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会、不愿或不敢发声,但这不是他们被遗忘的理由。特殊人群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在这一点上,有良善之城美誉的深圳,不应也不会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