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善心 都值得被守护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
| ||
| ||
| ||
12月24日,罗一笑走了,没能站住。
撕裂的舆论,无力的慈善组织,无所适从的求助者......这个失控的事件里呈现的社会百态,也正是当下慈善所面临的真实图景。
岁末的钟声即将敲响,在没有罗一笑的2017年里 ,我们渴望迎来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一个好的社会,人们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大家关注公共事务,愿意为公共利益服务。而公益慈善的目的也正是如此,通过每一个小的行动,让人们之间连上善意的纽带,为社会带来一点一滴的改变。
我们的社会从不乏有善心者。他们无法坐视别人的苦难和绝望,在别人危难时挺身而出。他们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就像一盏灯,点亮一个个暗角。然而有时候,善意也会被辜负。
慈善是一种生活方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无须在意回报,因为在给予中就获得了内心的充盈。行善要“论心不论迹”,不管是豪捐百万还是主动让座,都是值得被肯定的善举。做慈善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时刻对身边的人释放善意,而不仅是要捐钱捐物。
慈善是一门专业。做慈善是有成本的,即便是最简单的物资救援,从捐赠物资的接收、储存、运送、发放等,都需要投入人力和资金成本;慈善和商业是可以共生的,做慈善可以合理“避税”,也可以有“广告”的动机;慈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仅需要爱心,还需要制度建设保障公开、透明、公平。
在即将结束的2016年里,我们渴望和你达成慈善共识:每一份善心都值得被守护。面对本就脆弱的慈善生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排斥和否定。
“罗尔事件”后,《大爱深圳》办了一个沙龙,讨论“个人求助该何去何从”。在那次沙龙上,大家建立了深圳儿童大病慈善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第一次联席会议就在两天后的12月29日召开。我们希望从推动儿童大病慈善救助开始,一起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大爱深圳》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