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成为最可爱的人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2名师生送别6位“无语体师”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

深圳累计将36318具骨灰撒入大海
罗莉琼

▲家属将亲人的骨灰和花瓣洒落大海。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如果大海能够装下我们的思念,就让一朵朵浪花陪你远行。

12月9日,深圳第36次免费骨灰海葬行动在东部海域举行。此次共有363具骨灰撒海,首次包括6名“无语体师”(深圳大学医学院学子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他们在深大医学院师生、市红十字会劝捐员等特殊亲人的送别下,将大海作为最后安息之所。而“冬至”海葬也成为深圳这座文明城市的一种特殊传承。

自1998年以来,我市已举行36次海葬活动,在深圳东部海域,累计有36318具骨灰长眠大海。没有坟冢,不留遗骨,不立墓碑,他们选择生态环保的海葬方式,将青山绿地留给后辈子孙。

七旬教师选择长眠大海

12月9日上午,满载亲属的大船驶向东部海域。船上的氛围悲伤而凝重。周先生一家四口静静地坐在船上,七旬爷爷的眼眶含着泪水。

“我们一家四口来送我母亲最后一程,母亲一生热爱自由、四海为家,海葬是她生前的遗愿。”周先生告诉记者,他母亲名叫邓德英,曾在铁路文工团、油田、学校等地工作,退休前是一名数学老师。2001年,邓德英退休后来到深圳养老,勤奋的邓德英退而不休,她坚持到民办学校发挥余热,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教师。“20岁那年,我和她相遇了,28岁,我们结婚了。她一生受了很多苦,为家庭付出很多。当年,她初次到北京时,她父亲给了她20元生活费,她只用了5元,剩下的钱坚持寄回家。袜子破了也要多次缝补,看到街上卖的苹果,她从来没吃过也不舍得买。”邓德英的爱人表示,他们一家人都很怀念她。

年近七旬的邓德英想要捐献眼角膜,由于患病,不得不放弃。“虽然海葬不留墓碑,但母亲敬业爱岗、为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也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周先生表示,他们接受生态葬的理念,以后也将选择这种环保的殡葬方式。

首次有团体为逝者送行

在本次海葬中,有非常感人的一幕。来自深圳大学医学院的4位老师和8位同学,以及市红十字会的劝捐员高敏作为特殊的亲属,前来送别6位“无语体师”。这也是我市首次有团体为参加海葬的逝者送行。

“目前,深圳已经有284位令人尊敬的市民成为医学院的‘无语体师’。”此次带队的王军教授表示,在研究结束后,有按照家属的意愿回到家族墓地安葬,也有的选择在深圳的无语体师纪念园安息,这是首次有6位选择海葬,也是他们生前的意愿,希望捐赠遗体后再海葬。

大二学生陈雄斌表示,上学期的临床解剖学首次面对无语体师,很感恩他们的付出,希望能到现场送他们一程。6位“无语体师”生前选择了将身躯捐赠给医学事业,死后又选择了魂归大海,这样无私无畏的生命态度,值得所有的人尊敬。

船开到开阔海域后,亲属们依次来到船边,没有鞭炮,没有烧纸,他们在海风中将伴着花瓣的骨灰撒入大海。亲属们抑制不住内心的不舍,他们望着被海水带走的骨灰,久久不愿离去,有些亲属止不住掩面哭泣。

罗湖率先推出海葬补贴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市民政局、文明办、规划国土委(海洋局)主办。骨灰撒入大海,是否会造成海洋污染? “经过上千摄氏度的高温火化后,基本都成为无机物,对环境不会有任何不利影响,所以市民无需有任何担忧。”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葬是一种最为环保的殡葬方式,也是这座文明城市很多高尚市民的高尚选择。

据市殡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罗湖区率先出台海葬鼓励措施,凡是罗湖区户籍居民,选择海葬这种殡葬方式,每具遗体可以获得6000元的奖励金。逝者亲属可以凭借有效的海葬证明等材料,到罗湖区殡葬管理所申请。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我市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海葬等生态葬的奖励办法,宣传现代殡葬理念,推行科学、文明、环保的殡葬方式,倡导“绿色殡葬”,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殡葬方式为我市节约了大量的殡葬用地,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