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商报记者 张惠屏 屈宏伟 通讯员 林伟军
编者按
在汕尾,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深圳帮扶干部”。
5年前,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深圳从全市遴选了30多名干部前往汕尾,开始一场“特别”的广东试验。此后,深圳和汕尾帮扶结对,“深圳帮扶干部”队伍日渐扩大。目前,从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再到汕尾各县(区)、村,深圳共有413名干部参与到对口帮扶工作中。
和他们一起并肩奋战的,还有众多汕尾当地的干部。今天,我们选择了他们当中的代表,说说如何把理想写在大地上。
用“笨办法” 把事情一件一件“盯”下来
3年帮扶给了我“心怀理想、追求卓越”的机会。我会一如既往感恩生活,敬畏工作,用心尽力干好工作。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交通组组长、深汕特别合作区海港新城建设办主任 韩浩
韩浩至今记得2014年2月第一次参加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动员部署会的情景。总指挥何学文如此勉励新来者:“帮扶干部要心怀理想,追求卓越,勇于担当,要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使命感,拓宽视野,主动作为。”
在担任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交通组组长之前,韩浩是深圳市交通运输委规划处副处长,一同赴汕尾搭档的组员黄明政也是深圳市交委的干部。“到汕尾帮扶,就是要把好事办好,要自觉体现深圳干部使命感和‘担当、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面貌”,在开展帮扶工作的3年里,韩浩带着其所在交通组及合作区海港办等团队,坚持主动出击,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说话。2014年以来,先后完成汕尾融入珠三角对接筹备任务,在汕尾成为粤东西北首个获批融珠城市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深汕两市交通部门在综合交通、港口、机场、公路、物流、水上交通以及智能交通规划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实施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陆域形成及配套路网建设PPP合作开发;协调落实小漠港疏港高速纳入深汕高速扩建工程2017年实施计划;协调落实深惠汕三市开展水上旅游交通全方位合作;协调落实深圳巴士集团与深汕合作区合作试点开通城际定制包车,为两地提供公交化服务。另外还推动粤电集团LNG、盐田港集团小漠港一期、远洋低温渔业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招商落地。
韩浩坦言“3年帮扶,不仅是给了自己‘心怀理想、追求卓越’的机会,更是给了自己与其他帮扶干部一起冲锋陷阵的机会,并与当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缘分。所有工作的完成都体现了帮扶大家庭里,大家的艰苦努力和共同奋斗”。
说起工作技巧,韩浩表示只有一个“笨办法”:坚定信念,咬住青山不放松,主动出击,跟进到底,把事情一件一件“盯”下来。
诸多的第一次,
激发起从未试过的潜能
我有幸参与了合作区的许多第一次。这种高强度、多领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我从未试过的潜能。
——深汕特别合作区社会事务局副局长、投资推广中心主任 叶征航
“踩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企业有共同的第一印象:这里像极了30多年前的深圳。像,不仅是因为初创,而是人身上的激情。
叶征航,便是自带“激情”标签的深圳帮扶干部。
2012年5月,深圳市委组织部面向全市选派公务员前往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时,叶征航第一时间报名合作区社会事务局副局长的岗位。“我希望能到开发建设的一线去,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历练。”此前,她是深圳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的一名公务员。
“合作区的工作可以说是我工作以来最富挑战性的。”在合作区,叶征航除了社会事务工作外,还先后参与了园区管理、投资推广、项目跟进等工作,并参与了合作区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开展合作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第一次筹建深汕投控公司、第一次筹建合作区首个商会、第一次开展合作区招商推介会、第一次制作合作区宣传片。
“这种高强度、多领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我从未试过的潜能,例如学习管理100多人,学习如何进行安保、绿化、保洁;学习产业知识,例如学习工程开工前的程序,需要详勘、施工图设计、报建,报建还分好几个程序等。很多工作是同时并联开展的,记得高峰时期,我身兼三职:社会事务局副局长、区投控集团园区管理公司总经理、投资推广中心主任(商会筹备秘书处秘书长)。”叶征航坦言,“自己首先要感谢合作区这个团队,每一个人干起活来都有种奋不顾身的劲;其次要感谢自己的家庭,想想还在幼儿园上学的儿子,每一个成员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
完成深汕特别合作区商会的筹建,使之成为在深圳注册的异地商会;对标深圳,提升合作区行政服务大厅运营水平;从无到有,组建起合作区投资推广中……“我需要更宏观的思维去尝试怎样把一个机构从无到有建立起来、运转起来,我也需要打破跟外界打交道的固有思维定势,这些工作不断突破了自身能力的边界。”叶征航一直说自己很幸运,合作区给了她可遇不可求的人生体验。
“扶贫老兵”:
以做慈善的心态做扶贫工作
扶贫,我们要留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和希望。
——深圳市精准扶贫驻陆丰工作组副组长 曾庆伟
曾庆伟是“扶贫老兵”,2009年就是深圳帮扶湛江的驻村扶贫干部。2013年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后,他接着转战汕尾,担任深圳驻陆丰扶贫“双到”工作组组长。今年上半年,上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组到期后,曾庆伟继续选择留下来,开始了第七年的扶贫工作。
公安出身的曾庆伟心很细。他经常和扶贫干部分享自己的“老兵”心得:在新时期不能以有没有饭吃来定是否贫困,村民更需要精神层面的东西;学习教育没有跟上才是真贫穷,扶贫先扶智,但不是要求个个人都要读大学,而是起码要懂得“规矩”;贫穷的人往往很自卑,会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我们的工作要细,要带着爱心热情;提升村容村貌,虽然不能达到深圳标准,做不到生活垃圾分类,但也可以做到垃圾不落地……
湛江扶贫,曾庆伟就尝试给学校的孩子播放世界各地的城市风光片。“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努力学习,我们就是要做播撒希望种子的人,要给他们带来希望,帮助他们好好地过下去。”在汕尾这几年,曾庆伟依然把很多关注放在学生身上。当地有不少留守儿童跟着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生活,许多人上初一连乘法口诀都还背不出来。除了出资在学校建图书室外,扶贫工作组为此专门向学校提出建议,让这些留守儿童每天下午放学后在学校多待一小时,由老师辅导他们做作业,相关费用由扶贫工作组出。“扶贫,我们是做输血的事情,但我们要把输血变成造血,变成自身的体内循环,留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和希望。只有这样,即使有一天扶贫工作组离开时,这些人也不会返贫。”
在坚持中
享受“超期服役”的快乐
在这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让当地村民受益的事,能够坚持下来很有成就感。
——海丰县委常委、副县长,深圳龙岗对口帮扶海丰指挥部指挥长,深圳市派驻海丰县精准扶贫工作组组长 吕海茵
吕海茵是被海丰县“截留”下来的深圳扶贫干部。今年年初,全省第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结束,吕海茵本该回到龙岗区编办工作,但由于海丰县方面“不肯放人”,他又欣然开始在海丰县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工作。
海丰是吕海茵的家乡。3年前为何选择回家乡开展扶贫“双到”,吕海茵说主要是3个因素:一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龙岗区委编办、组织部工作,希望能走出机关大楼锻炼自己。
二是作为一名海丰人,希望有机会为家乡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希望自己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紧跟时代步伐。
着力于解决村集体收入低的问题,吕海茵和海丰县的扶贫干部在综合考量之后,决定统筹整合海丰县25个贫困村帮扶资金,在梅陇镇建设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扶贫产业园实现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培训技能、促进户就业等三大功能,仅租金收入就能保证各村集体收入达到每年5万元以上。
“只有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之后,我们才能动用村里的扶贫款。一开始不少村民对扶贫产业园这个项目持怀疑观望态度,我们工作组深入到每家每户去耐心解释。”吕海茵说:“统筹资金建设产业园,将实现贫困村长效脱贫,避免帮扶工作一结束,驻村干部一撤掉,扶贫项目‘黄掉’。”
对于自己的“超期服役”,吕海茵这样认为:“在这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让当地村民受益的事,虽然工作中困难很多,但是能够坚持下来很有成就感。”
扶贫“新兵”开写特殊日记
我不是来这里玩的,我必须对做了哪些事情要有一个交代。
——深圳市人居委精准扶贫驻陆丰吉水村工作队队长 许茂煜
新一轮精准扶贫,新兵许茂煜和吉水村名声在外。
许茂煜来自深圳市人居委,专业背景也让吉水村的精准扶贫充满生态味: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吉水村定下了新目标。
10月26日,作为深圳精准扶贫的项目,汕尾陆丰八万镇吉水村(白江村)牛大力种植示范基地揭牌。占地80亩的示范基地,投资超过100万元,资金来自对口帮扶资金、省老区建设基金会、八万镇夯牛种养专业合作社,土地则由村民提供,省中药研究所负责技术支持。根据合作社与广东本草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协议,种植的牛大力全部由该公司保底收购。
许茂煜告诉记者,吉水村今年上半年已经开始种植牛大力,山坡上的幼亩长势喜人。他还特地算了一笔账:以“行业+企业+农户”模式运作的牛大力种植示范基地,4年后进入收获期,按现在的价格,收入可以达到1000多万元。下一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将投入更多帮扶资金,把牛大力种植作为吉水村的主导产业,探索扩大种植面积,惠及118户贫困户483个贫困人口。
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结合精准扶贫,全力帮助吉水村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你知道吉水村民有多可爱吗?许多城市都收不上来的垃圾处理费,我们驻村干部提出每户每月收取10元的垃圾处理费建议后,全村480户人家每户都一次性地交了120元/年的费用。村里现在真的可以做到垃圾不落地!”在许茂煜看来,人居委的“专业背景”提供了技术支持,更大的支持来自村民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期望。
今年4月,在陆丰农村长大的许茂煜在单位第一个报名精准扶贫。5月24日,许茂煜开始了在吉水村的扶贫工作,从那一天起,他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真实记录吉水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他说:“在这里每天都会碰到很多新东西新问题,在这3年中,我不是来这里玩的,我必须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要有一个交代。”
在“补课”中努力学懂学透
只要有“想”法,会“说”法,有“办法”,能“干”法,一步一步地,我们自然就会慢慢接近“理想”了。
——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建局副局长兼生物产业新城建设办主任 谢海彪
谢海彪是最早一批来到深汕合作区的汕尾干部。2012年3月,汕尾市公开选拔9名干部赴合作区任职,谢海彪脱颖而出任职合作区城建局副局长。此前,他是汕尾市委组织部的一位科长。2015年3月,为加强赤石组团建设,合作区成立生物产业城建设办公室,谢海彪兼任这个办公室主任。
身兼数职 是合作区许多干部的“新常态”。谢海彪说,自己到合作区工作4年多来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工作环境上从机关到基层的转变;二是工作性质上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三是工作标准上从汕尾标准向对照深圳标准转变。这些转变让他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有别于机关党务工作,合作区的城市建设、招商选资、征地拆迁等都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谢海彪坦言自己一直是在“补课”中,努力一点一点学懂、学透、学以致用。他说:“在基层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远比坐在机关里想象的复杂得多,在与来自深圳的干部相处共事过程中,深圳的工作理念、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种幸运,与‘高手’同行,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面积468.3平方公里,其中赤石组团面积就达306.2平方公里,重点是建设生物产业城,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健康养生、运动休闲和新能源产业。在协调项目落地过程中,顶着生物产业新城建设办主任头衔的谢海彪坦言压力山大:“省、市和合作区一直强调要保护性开发,必须保障赤石组团多种业态的和谐共生。”对此,谢海彪感慨地说:“在这里,你得有想法,会说法,找办法,有干法,这也是合作区干部干好工作的一条‘特别’路径。”
一次偶遇
和“广州仔”的“加减法”
人的一生因为选择而不同,也因为选择而精彩。离开喧嚣繁华的巴黎,落户于一张白纸般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是属于我的幸运。
——深汕特别合作区投控集团发展战略部副部长 邓垦
201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这一天,从法国巴黎回国度假的“广州仔”邓垦“偶遇”深汕特别合作区。就这样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一颗“种子”已开始在他的心中发芽。2016年3月,27岁的邓垦毅然辞去在法国巴黎的“白领”工作,加入深汕特别合作区投控集团。
“合作区浸润着深圳的特区基因,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在这里凡事皆有可能。处于草创阶段的深汕投控集团,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了想象空间。”邓垦坦言,在巴黎工作安逸,合作区虽是“荒山野岭”,又是一张充满着想象力的“白纸”。
5月,深汕投控集团安排邓垦牵头组建发展战略部。组建半年多来,这个新部门从前期策划到后期跟踪、协调落实了投控集团的重点项目品牌产业园项目。品牌产业园项目将为合作区打造一个未来可达3平方公里、投资108个亿的产业园区,重点服务于服装、珠宝、文创等深圳传统优势产业。
现在,邓垦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左右。采访邓垦是在晚上8点进行的,此前他还在对接深高速鲘门安置房项目。“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回到合作区‘创业’,许多人都觉得我有点匪夷所思,离开巴黎主要是对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有点‘疲劳’。” 他说:“巴黎这座城市骨子里的自由浪漫与合作区‘把理想写在大地上’的气质非常契合,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经历并参与创建一座新城,不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