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00多小区开展资源回收,为生活环境减压 |
陈龙辉 |
| |
根据深圳市城管局的统计数据,2015年深圳市生活垃圾日均焚烧、填埋量大约15800吨,实际上过去10年,这一数据年均递增6%。而这些只是垃圾焚烧、填埋的处理量,如果加上每天约3600吨的纸皮塑料、近2000吨的餐厨垃圾等回收利用的垃圾,深圳整个都市垃圾总产生量超过20000吨/天。
要避免“垃圾围城”,源头减量当然是最主要的方法。2015年6月,深圳市城管局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资源回收日”,以期减少垃圾产生量,到2016年底,将有超过2000个小区开展这一活动。
深圳市每天约有3600吨家庭产生的书刊报纸、易拉罐、塑料瓶、纸盒等废弃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比较高。但深圳近5年来的垃圾组分研究表明,可回收物占比仍高达42%,这说明资源回收还有空间。
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深圳人”不可避免的也都是这座城市的垃圾制造者。因此,践行垃圾分类减量,需要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一方面要在生活中避免浪费,另一方面则需要做好垃圾分类,把“放错位置的资源”区分出来回收利用,减轻城市垃圾填埋、焚烧处理的压力。以全市1800万人口计算,如果每个深圳人每天减少50克的生活垃圾,全市一天就能减量900吨。这意味着可以少建设一座垃圾焚烧厂。
全市2097个小区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
2015年6月1日,深圳市城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2015年资源回收日活动的通知》(深城管通〔2015〕119号),社区、住宅小区(城中村)在每个星期六的固定时段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安排适当的活动场地、工作人员及分类收集设施设备,统一集中回收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等可回收物以及废旧电池、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
通过持续、规律、便民的“资源回收日”活动,引导居民养成在家中暂时存放可回收物并在“资源回收日”集中分类投放的良好习惯,提高深圳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水平。而全市统一安排,统一行动也能形成规模效应。
具体实施中,市城管局及其下属部门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再普及的方式,总结经验,循序渐进,逐步将“资源回收日”活动覆盖全市。
2015年6月底,深圳各区在辖区每个街道至少选取了1个住宅小区(城中村)作为试点,每个星期六的固定时段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活动推进半年后,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实现了639个社区全覆盖,共有779个物业小区参与“资源回收日”活动。
2016年全市“资源回收日”活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每个社区至少选取3个小区(或城中村)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目前已经有2097个小区纳入“资源回收日”活动。应该说,入选小区相对是所在社区基础设施较完善、居民素质较高的“高尚小区”,小区居民应该引以为荣并认真践行这一文明行为。
资源回收日 半年回收700多吨可回收物
“资源回收日”活动2015年6月正式推出,至年底累计开展活动50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2万人次,回收各类可回收物共700多吨。随着参与的小区数量增加、已开展活动的小区推广效果的累积,资源回收数据已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2016年,深圳将有2097个小区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不仅数量增加,一些小区的资源回收情况也得到了居民的大力支持。据南山区垃圾分类管理中心统计,南山区2015年开展1211场次的“资源回收日”活动,共回收废旧物29吨。而2016年1至7月,开展“资源回收日”活动1600多场次,共回收废旧物186吨,其中金属约34吨、废纸约104吨、废玻璃约16吨、废塑料约12吨、废衣物约20吨。
志愿者居民齐参与 资源回收渐成习惯
“资源回收日”的开展,除了城管部门的推广,更重要的是街道、志愿者、居民的参与响应。每到星期六,一些公益组织以及街道义工队,都会参与组织举办“资源回收日”活动。在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宣传发动下,居民们拎着大包小包的可回收垃圾来到活动点,集中分类投放。而一些大件垃圾则可以联系管理处、回收单位前来拖运。
活动开展一年来,在一些小区已经逐渐形成习惯。有的物业公司还主动配备相应的分类回收箱、设置固定的回收点以便居民在回收日之外也能随时进行投放。福田区彩田村2016年被选作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示范小区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工作。为居民提供资源回收的种种便利,半年多来收效明显。据6月25日至8月25日的数据统计,该小区两个月时间里共回收废纸、金属、家电、废电池等废品37吨。据此推算,全年将有可能回收200吨的资源。
诸如废旧电池、废荧光灯管这类有害垃圾的去处,也是市民们普遍关心的事。据了解,这类有害垃圾经过专门的回收储运公司例如深圳市通成宝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回收后,将送往专门的处理公司进行处理。目前深圳的废旧电池一般交由格林美公司处理,而荧光灯管则交给龙善环保进行处理。
根据《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实施方案(2015-2020)》的规划,深圳将力争至2020年,有害垃圾、大件垃圾单独收运和资源化处理系统基本建成,做到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应收尽收。(陈龙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