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0 日早上,新疆和田的天空刚露出鱼肚白,气温 3 度。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常务理事张占恒率领深圳晚报记者、基金会工作人员、以及天净沙扶贫基金的爱心小伙伴们出发前往沙漠,考察 " 让十万亩沙漠变绿洲 " 公益项目。
恰逢 " 双 11",深圳晚报携手关爱基金和、天净沙基金会,共同发起爱心大枣义卖活动,购买大枣的所有收入都将汇入该基金,共同助理爱护环境、治沙公益行动。
" 让十万亩沙漠变绿洲 " 公益项目由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 · 天净沙扶贫基金于 2017 年 6 月发起,并上线腾讯乐捐对社会进行公募。至今已公益支出 90 多万元,用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 500 亩(333000 平方米)胡杨。
从和田市区出发,向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行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和田市阿克恰勒乡,终于见到了那些生长在沙地上的可爱小精灵——约 4 万株胡杨树。它们还没满一岁,显得弱小而稚嫩,但他们非常勇敢,一排排并列站立,像一群不畏风霜的小战士,勇敢地昂首面对无边无际的沙漠。
它们仿佛意识到肩上寄托着无数人的厚望,如果他们往后退一步,沙漠便会上前一步,侵蚀人们的家园。
我有一个梦想:让沙漠变绿洲
新疆和田地区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地年降水量 35 毫米,居住在这里的维族居民长期饱受沙漠之苦。
从 2012 年开始,一批投身边疆热土的有识之士来到和田,将万亩沙丘推平,打出近 200 米的深井取水,架设电线与灌溉管道,终于将一万亩沙漠改造成了能够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绿洲,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和居住环境,为当地数千维族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但是,面对亚洲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威胁,一小批人的力量只能是杯水车薪,一万亩沙漠的后面还有数十万亩沙漠等待治理。
2017 年 5 月 9 日上午,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 · 天净沙治沙扶贫基金签约仪式在深圳商报大厦举行。该基金由未来派(深圳)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捐资 20 万元设立,旨在保护环境,还沙漠一片绿洲,基金的使用范围为:在和田地区种植防护林,对农民进行技术教育培训和文化培训,在当地修建卫生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活的其他设施。
2018 年 11 月 10 日,天净沙基金会发起人、90 后小伙子赵灿与关爱基金会深圳晚报一起到和田考察,他本人是师董会(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优仕惠选(广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年轻有为的赵灿说,天净沙治沙扶贫基金凝聚了一批企业家青年才俊,大家把守护环境、保护环境变成具体的行动,让沙漠变绿洲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生态经济环境,促进民族团结建设。
一年多的时间里,天净沙基金会动员了大量有理想的青年才俊参与,从线下募集数百万善款;深圳市关爱基金会积极推动该项目到在腾讯乐捐上发起公募,2018 年共发动约近 8 万人次,募集善款 128 万元。赵灿说:" 这些善款里有近 8 万人的爱心,有更多企业家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时刻提醒我们要把公益项目落到实处,做到爱心公益、透明公益、绿色公益、产业公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种绿洲
2017 年成立基金会开始筹款、执行,到 2018 年 11 月," 让十万亩沙漠变绿洲 " 公益项目已完成 500 亩沙漠的推沙、道路铺设等基础建设,80 多亩胡杨树苗已种植完成,4 万多棵胡杨扎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些枯燥的数字背后是艰苦的与沙漠的拉锯战。河南企业家张建军是项目的具体执行人,他向记者讲述了种植胡杨林的具体过程。首先是推沙、铺路,基础建设完成后,就开始划线、挖沟。沟里面从深到浅一共要铺三层水管,最底下的一层水管最大,中间一层中等水管,地面上的水管较小。3 层灌溉管道建成之后,才能挖树沟、种树。
种树一般选在 5 月份进行,天气转暖、万物生发的季节。但是春夏之间也正是沙漠上风沙频繁的时节,有时候一场沙尘暴过去,刚刚种好的树苗都被埋进沙中,大部分都死掉了,只能等风沙过后再重新种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胡杨树的树叶长出来了,他们才算安全,可以在工人们的用心浇灌下长大了。
胡杨林的生长周期非常慢,一年只长很少一点,但是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当胡杨林在沙漠中生根,沙子就能够固定下来,随着有机物的沉淀,沙漠渐渐沙土化,就可以开始种植其他经济林了。
站在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边缘,11 月的新疆风沙平息、艳阳高照,即使这样依然能亲身体验到飞沙走石、风沙弥漫的感觉,秋天的胡杨树叶子黄落,小树苗在风沙中显得渺小脆弱。梦想虽然美好,可是面对无情的沙漠,人类治沙的愿望显得多么渺茫啊。
深圳市关爱基金会张占恒理事抚摸着一棵胡杨树说:" 胡杨树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杨林的精神正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写照,爱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未来和幸福。"
深圳晚报助力义卖爱心枣:
吃一袋枣,治 3 平方米沙
和胡杨林的干枯瘦小形成鲜明对比,进入距离胡杨林几百米远的枣园,所有人忍不住欢呼起来。
这是记者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枣园:万亩枣园连绵而去,一排排低矮的枣树整整齐齐,在秋日的艳阳下正果实累累,枝干上叶片枯落,剩下一串串又大又红的枣子挂在枝头,如胜利的旗帜招摇。
来自西安的农业技术人员张晓辉已经在和田工作了十年,他详细介绍了一棵红枣树的生长过程。小果苗活下来之后要经历嫁接,5 月份开花,6 月花落,经过摘心、授粉,7 月青果出来。从 8 月到 11 月,整个南疆地区艳阳高照,像一部天然的烘干机,青枣接受着太阳的光芒,水分缓慢蒸发,糖分点点积存,到了 11 月份,沉甸甸、又大又爆满的红枣挂在枝头。和田地区共有几十万亩红枣园,产出百万吨和田枣,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农业科技员,张晓辉对记者说:" 我来和田种红枣十年,眼看着和田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刚来的时候黄沙遍地,一年到头没有雨。现在我们所站的这些地方那时候都是沙漠,如今一片片沙漠变成了良田、果园。植被改善了,雨水也多起来,人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条件都随之改善了。"
和田市富达林果业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张建军脸上带着风沙的笑容,2010 年,张建军和哥哥在郑州做房地产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他们于 2012 年进入和田,投资数千万元成立了和田市富达林果业农业科技公司。2017 年张建军与天净沙基金会合作,成为 " 让万亩荒漠变绿洲 " 项目的执行方,因为他有热情有爱心,整日在枣园、胡杨林场劳作,被网友们称为 " 大枣哥 "。
大枣哥用脚踩着枣园的土地说:" 你们脚下的这片果园,5 年前还是一片沙漠,可是你看现在沙漠已经土壤化,而且枣树每年都给人们贡献着自然的果实。绿化地球,爱护环境虽然非常艰难,但也会得到自然的馈赠。"
大枣哥说:" 当天净沙基金会的人告诉我,有 7 万多人在网上捐款 128 万元支持治沙公益项目的时候,我心里又感动又压力重重。在这里种胡杨树、种枣,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是情怀。世界上有近十万人在盯着我们看哪,所以我们不能退,要在沙漠里种出希望、种出美丽、种出未来。"
为了支持这次公益项目考察," 大枣哥 " 张建军个人捐出了 1000 包和田大枣。只要点击购买链接购买,所售款项全捐入天净沙扶贫基金专项用于治理沙漠。
购买一包枣,能治三平方米沙!这个 " 双 11",你也行动吧,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